close

 

本心得有上集的許多雷,雖不致於減少你的閱讀樂趣,但如果很在意的,請慎入。

 

事實上,我是基於有書就看有活動就參加的心態報名參加這次試讀本的活動的。
直到拿到試讀本,我才真正去看這本書的介紹。

其中有一段最讓我感興趣的評論:21世紀版的《孤雛淚》。

對狄更斯的這作品已經沒什麼印象,唯一記得的,是小時候曾看到落淚。

年少的自己對於許多事物都容易有所感觸,年紀再更增長些時,才得知那時看的許多世界文學名著,更多的意義是在於反映現實社會的狀況。

縱然這層意義讓我又重新看了幾本兒時的讀物,但也沒再重新看孤雛淚。

於是印象就停留在當初看完落淚但忘了為什麼的記憶中。

原本我以為金翅雀也會是這樣的一本書,類似的作品讓我聯想到我一直不斷推崇的《燦爛千陽》,也是反映當代巴基斯坦的社會文化及宗教的作品。

但金翅雀似乎又不只如此。


延伸閱讀:燦爛千陽讀後感

========================

書名:金翅雀
作者:唐娜‧塔特(Donna Tartt)
中文版上市日期:2015/7/30

博物館出現一個謎樣女孩。
當時,母親正細數她最愛的畫作:「金翅雀」,
一隻黃色的小雀鳥,身後襯著一片蒼白背景,鐵鍊鎖著纖細腳踝──正像母親的面容,
接著,博物館發生大爆炸。母親死了。

她的死,硬生生斬裂了過去與未來。
十三歲的我,雖在意外中奇蹟倖存,且住進同學位於紐約公園大道上的豪宅。
但我是如此悲傷,如此空茫,很難回憶這個世界除了死亡之外,還有其他模樣。

沒有人知道的是:
置身爆炸的漫天煙塵與神智不清之下,我悄悄拾走那幅名為「金翅雀」的畫作。
成年後,穿梭在上流畫室與遍佈灰塵的古董店間,遊走於紙醉金迷的迷失與混亂之際,
──我始終將那幅畫帶在身邊。
這幅不該屬於我的畫作,與我的命運愈來愈來越密不可分,引發連串波瀾不斷的驚險事件,
就像兩棵交纏的樹木,將彼此深深捲入危險的黑暗之中……

=============================


看起來是文學性跟懸疑性兼具的一部作品。

這又讓我聯想到另一部作品:丹.布朗的《地獄》

眾所皆知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揭露了多少藝術跟宗教上的隱藏暗示,加上推理懸疑的風格,讓該作品風行全球,但從那部作品之後,接下來的作品雖然也都屬上乘,卻也沒特別再讓我驚豔的作品,一直到地獄這部作品,書中不管是對於佛羅倫斯的建築,或者但丁的地獄所代表的意義,還有書中沒特別提起但應該是屬於刺客組織的信仰之躍,以及東西方的地獄景象竟然大同小異這件事讓人看起書來會充滿許多趣味。

我很喜歡西方作品這樣充滿多元的特性,在闡述主題的同時又帶給讀者許多其他的東西,這也是我一直希望在台灣作品也能看到的特性。

當然每個文化有各自的特色,不見得要仿效,但就深度跟廣度來說,西方作品,甚至連鄰近國家諸如日韓中國,這類的作品量也比我們還要多。

扯遠了,我們還沒聊到金翅雀。

====================
第一眼看到書本實體時,就讓我感到意外。
書本由一條麻繩由上下左右繞成一個十字在中央結一個蝴蝶結。
蝴蝶結中央綁著一根金色羽毛

DSC_3609-01  

 

讓我很意外的是,沒想到試讀本這麼用心,而且綁麻繩的動作一定都是人工綁,試讀本都這麼精緻了,那正式出版時不就更花心力。

還有附贈的羽毛(我用來當書籤),顏色很貼切的符合書名,後來得知不是每本都是附金色羽毛,雖然其他羽毛顏色我也很喜歡,但金色還是最符合本書的顏色。

小心翼翼的打開繩結(我也不知道在小心什麼),像拆開禮物般,翻開第一頁,從作者簡介看起。

唐娜.塔特,除了詩及短文,目前只有三部長篇小說問世,三部小說各花了十年的時間寫作……

這樣的作者簡介讓我聯想到另一位華文作者,《傷心咖啡店之歌》的朱少麟,記得當年這本書造成轟動時,作者也是沉潛許久的第一部作品。

雖然再過五年後的《地底三萬呎》沒有《傷心咖啡店》跟《燕子》的讓人驚喜有點可惜就是,但前兩本,或許就是符合我希望看到多元又吸引人的作品。

作者簡介有一段很讓我感興趣也很認同:

她認為寫作最深層次的滿足來自雕琢句子──正確的詞,適當的比喻。彷彿一個微型畫畫家,用一枝眼睫毛大小的畫筆,創作一幅大型壁畫。她的寫作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沉浸式體驗」──寫一本可以讓自己沉迷其中的書;進入一個迥異的世界。

沉浸式體驗,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或許更符合作者的這種寫作目標。

故事一開始,有點倒敘的,主角描述十四年前那場爆炸,失去了母親的事件,一個人生的分野事件。

在其後整本書(確切的說是上集),讀者會忘記這其實是十四年前的故事,忘記這一開頭的倒敘。

第一章除了描述爆炸事件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作者在描述主角母親對於畫作的評論。

 

DSC_3704_mh1436085964629  

 

不僅僅是畫作本身的技法,代表的意義,還有畫家的生平,以及該畫作的故事跟經歷,都讓該作品更饒富興味。

我喜歡畫展,喜歡各種形態的藝術表現,但那僅在於自己所熟悉的畫家丶畫作。
而那也僅在於一種類似紀錄的態度,事實上對於畫作本身,就算我停留在作品前方多久,也都無法說出個什麼所以然的。

所以我很佩服這些懂畫的人(當然其他我所苦手的藝術評論也是),可以感受到創作者「真正」想傳達的,以及創作者在作品上的用心,一筆一劃一勾一勒,都有其具意義的地方,於是構成一個偉大藝術作品之所以偉大的因素。

所以在看一些藝術作品時,真的需要導覽才能感受到該作品本身,或更多其他的意義,才讓觀賞有意義。

像我常沒什麼準備就去看什麼展之類的,通常只是裝文化文青而已。

另外一個我特別注意到的地方是,主角母子對於繪畫藝術的知識

就算在西方國家中,這或許是屬於基本教育的一環,但某程度來說,也揭露了主角應該是屬於能接受感知這樣事物的聰明小孩,雖然事件起源於他被休學,讓我一度誤解他是屬於在校製造麻煩的學生類型,後來才發現主角一開始有描述到自己是領獎學金的學生,而這在之後主角的生活也印證他的確是屬於學校優等生的類型。

我一直小心的用詞來形容主角的型態,對我來說不管是優等生或問題學生都是一種類型沒有任何眨意,只是一時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詞。

領獎學金,有著不錯的藝術知識跟感受力,其後的生活卻是離不開酒精毒品。

其實或許這幾者之間也並無衝突。

===========================================

第一章結束在恐怖攻擊的爆炸,以及主角過於冷靜的回家狀態。

這部分是我覺得違和感的地方,我能體會在突然喪失至親時的行屍走肉狀態,畢竟我孩提時也經歷過那樣的時期,但對於作者描述主角在喪失母親的部分,或許是想呈現那種遭遇重大悲痛後的麻木,從第一章最後的爆炸到第二章結束在社工的到訪,這期間的主角行為都呈現一種不知所云,一種黏膩不開的窒息感,讓人忍不住思考如果自己是主角,母親在爆炸後下落不明,而父親又在這之前外遇拋棄家庭已不在,頓時人生所憑依的都不見了,這樣的狀況下,大概只會希望這是一場夢。

沉浸式寫作,作者想要的寫作風格,我陷入了這個氛圍。

第三章到第四章,主題大概是「開始面對生活」。
主軸雖然是繞著寄養家庭,但另一方面,主角閃避著面對母親逝去的事實,但這事實卻又時時圍繞在他身邊。

老實說這幾章或許會有點沉悶,對讀者來說,會覺得主角的情緒太平靜了一點,然而事實上,當你面對至親的逝去時,你的生活,很多時候,只是「活著」

行屍走肉的,如同我當年一般。

另外我很喜歡作者在描述主角「一個人的孤單」的情緒,有過類似經歷的人,應該很能體會主角在那個時期的部分,包括面對別人的關心時,刻意裝出的漠然。

*********************
生活中真正感到母親走了
是在從學校回到家時
成了鑰匙兒童
一開門,空盪盪的屋子
孤單、難過

夏觴.關於母親(有自己打廣告的嗎?)
****************************

第四章也帶出了該是對主角人生有很大重要性的人物,在爆炸案中的老者死前給予的戒指,讓他認識了修復家具的霍比,還有重遇了那位讓他在爆炸案之所以倖免的女孩。

老實說我覺得這兩章節的許多記述有點流水帳,雖然描述了不少事物,但感覺太瑣碎了點;第一章主角母親在欣賞畫作的觀感,雖然也記錄得很詳細,但那可以理解成一個人在面對喜歡的事覺時的滔滔不絕,而這兩章的描述方式,讓我有點重點式的閱讀。

然後是主角人生的再次變故。

在跟寄養的家庭關係越來越好,也收到訊息可能準備被收養的好消息時,父親出現了。

這部分再次讓我感到違和感的地方是,主角似乎太順理成章的接受了。
讀者應該都比主角還感到無奈,但不管是主角還是已經跟他建立起不錯關係的寄養家庭,對於主角父親的出現及帶走主角這件事似乎都太順理成章的接受,沒有任何試圖爭取的動作。

這部分是我無法理解的部分,如果只是為了故事的進行,似乎太草率了點,或有其他用意我沒體會到的。

再來故事進入第五章。
以上集來說,這之後的章節,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主角終於有「活起來」的感覺,開始有情緒,開始像個人。

整部故事也開始易讀,讓我加速了閱讀速度。

類似的閱讀感受在看燦爛千陽時也提過,初期的角色故事太平鋪直述,但其後的故事卻讓人不忍釋卷。

第五章很重要的部分是認識了主角最好的朋友鮑里斯,而且新的生活跟環境,有別於主角以前的人生,新的生活到處充滿新奇及誘惑,當然包括那些毒品酒精。

兩個人的相處,雖然許多時候是遊走在犯罪邊緣(雖然各國法令不一樣可能不算犯罪),有別於主角以前的人生模式,一種新型態的生活方式,自由放縱的

主角跟鮑里斯之間有許多對話都很令人莞爾,作者在描述兩人的生活部分很生動,讓人閱讀起來很有樂趣。

其中有幾個部分很令我感興趣的,首先是鮑里斯似乎是反死刑的,不過這不意外,西方國家應該許多已經是廢死刑,只是沒想到在書中鮑里斯會提到這樣的一段,或許也是作者借由角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外是書中出現許多次東方的文化作品,不管是電影(沒記錯是有提到李連杰的鬥犬)還是七龍珠還是鋼之鍊術師,令人好奇作者本身是否跟東方文化有特別的關聯;當然這些作品在西方國家或許也很有名,但通常不會特別在書中提起,所以這部分也特別引起我的注意。

故事隨著主角跟鮑里斯經歷的事情越多,一些同性的情素也若有似無的漫延開來;另一方面,主角跟父親及父親情人的生活也趨於一種穩定的生活時,新的變故又來到,於是再度改變了主角的人生。

上集總共三次變故,爆炸案、寄養家庭平穩後父親的出現、新的生活穩定後的變故(在此不點破是什麼變故,留點樂趣),有一個特點是,主角讓我感覺都太冷靜了。

就算是沉浸式的寫作,事實上主角都沒有太多大哭大鬧怨天尤人的情緒,而是很快的接受然後處理好所有事,好像一切都理所當然似的。

老實說這一直讓我很在意,作者似乎刻意把許多的情緒都點到為止,任由讀者自行解讀。

上集故事的最後,主角回到了紐約,回到了霍比的家俱(骨董)修復行。

然後,故事正式開始(咦?)

我看完上集時,真的是冒出這樣的一句話。
書名金翅雀這幅畫,在上集雖然都被主角帶著,但卻也沒有其他故事。

所以簡介裡寫的這幅畫帶給主角怎樣的驚險事件,全部是在下集,在成年後。

這真的是很令人生氣的一件事!我不得不這麼說。
擺明是讓目前只有試讀本上集的我,等不及要看下集要等到中文版正式上市啊。

況且簡介也提到這本書已被改編成電影,但以上集的題材來說,我覺得還不足構成電影的魅力。

上集的主題,都在於記錄青少年的情感,或許還有社福機構跟法條的處置是否對當事者是真的有益,一開始的恐怖爆炸攻擊,也或許帶入了現在西方社會恐怖攻擊層出不窮,已經變成這是可能發生在生活的事......

然後本書的重點,卻都集中在下集,很吊人胃口,但卻也在這一大段鋪陳後,成功了吸引了讀者的關注。

閤上書後,我到網路上搜尋了金翅雀這副畫,一看到畫,才知道為什麼試讀本會用細麻繩綁住羽毛的概念。

該畫作比我想像的還簡單,可以說是標準的靜態畫,一隻金翅雀被鍊在座臺上,剛好就是試讀本用麻繩綁住羽毛的意象,真的很貼切,也再度讓人感受到出版社的用心。

wiki連結: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Goldfinch_(painting)

 

我試圖點出上集裡我感受到的許多段落,但其實還有很多沒寫出來的感受,包括作者在描述評論畫作時很令人著迷,還有我很喜歡翻譯者的用詞,很多部分很美,我常好奇翻譯文學跟原文的差異,我們喜歡的究竟是作者本身的文字,還是翻譯者所呈現的,還是這兩者是否是相等的,這些感受,就讓還沒看過此書的大家自己去體會,我相信這也是看書的樂趣,不用太執著於別人的感受。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期待中文版的正式上市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夏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