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24837_10207638982345900_8598997287320584250_o.jpg

寫在最前面:本文有雷

你的看書習慣是什麼?

開始一本書,然後就一定要看完這本再換下一本。
或是跟我一樣,同時開始許多本書,放在許多地方,床頭書,隨身書......在許多地方放一本,想到都有書可以看。

這樣的缺點是有時會忘記看到哪裡,但優點也是到處都有書可以打發時間。

所以如果有一部作品,會讓我不管到哪都會想帶在身上,急著想看完這本書,那這作品一定很得我的緣。

「告白」「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飢餓遊戲」「喀邁拉空間」.....

還有這一部,所羅門的偽證。
縱然他總共有六本,而且在一開始,我根本沒期望我會看完他。

總是有幾本書,躺在書櫃一角,買來好幾年都沒動過。
對於現在的生活,「擁有」本身,其實已經大於閱讀本身的意義。

對於宮部美幸,好像很熟悉一樣,但印象中我也只看過她的模仿犯。

那部是經典,雖然當年是在圖書館借的書,但念念不忘,尤其書中對於純惡的存在,我一直覺得是犯罪心理裡很棒的一個概念。

自那之後,似乎也沒有看到這樣深刻的純惡角色了。

就連告白裡面的「犯人 」,我原本很希望他也會是純惡的角色的,不過那可能就會喪失了湊佳苗故事的特色,在惡行間帶點溫度。

=====================
所羅門的偽證。

故事圍繞在一所國中,一群國中生,一個自殺案件,一個告發信。
第一部,可以說是角色介紹、背景介紹、案件介紹。

老實說很龐大啊,第一部兩本,都已經是別的作品的完整故事了,但第一部看完卻大概只是在「熱機」階段。

就算要把它當成一個案件的結束也可以的第一部,所以第一部我其實花較長時間,意興闌珊的,甚至覺得花了太多篇幅了。

如同第一部的主題,事件
第一部就是在描述貫穿整部故事的自殺事件,以及相關所有人士的身心狀態,包括所處環境。

有點在交待因果似的,每個人之所以會產生怎樣的想法,都是其來有自的。
有父親是刑事警察的女孩,於是在同儕間就是領導者,成績優良,亮眼的存在。
有不滿軟弱父親,甚至差點動手殺掉父母的小孩,很接近黑暗然後被拉回,在周遭是一個軟弱的存在,卻在某些時候挺身而出。

也有因為父母都只寵愛弟弟,所以覺得自己的存在被忽視,於是弟弟死亡因為這樣的情節所產生的一連串行為。

也有嗜血的媒體記者,把學校視為惡的存在,然而這個人本身或許是最可以探討的角色,不清楚這樣的心態是從何而來,是因為採訪過太多學校的惡行產生的嗎?

第一部的事件,除了圍繞在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外,成年人世界,對於案件的追蹤以及其他案件的發生也同時進行,學校校長的引疚辭職,其中或許有些爭權奪位的情況,所有的一切,在第一部最後,都告了一段落。

案件都告了一段落,但真相卻沒人知道。
依法來說,各方面都獲得妥善處理了,但每個人的心,卻都沒有放下。

現實社會不也是如此嗎?許多事件,檯面上獲得了某種結論後,我們似乎就不再追究,或者就不再有所行動。

甚至是妥協的接受。

事實上,許多人的心並沒有獲得救贖。
成年人或許已經習慣這樣的事件這樣的社會,這樣的人生,所以我們越來越容易妥協接受。

然而孩子不行。

####################

14435173_10207598382370926_8175750499162876758_o.jpg

我們越來越容易妥協接受,但孩子們還擁有追求真相的力氣。

於是在第一部的最後,才有校內法庭的提案出現。
整部故事的重點於是開始,包括原本圍繞在主要人物的幾位,突然又多了幾位,性格不鮮明或鮮明,甚至可能別有所圖的人加入。

第二部,才算是真正的開始,也是讓我才終於提振了精神忍不住想一直看下去的地方。

我喜歡作者敘事的方式,讓讀者似乎都猜得到事件真相,但卻還是不斷的出現新的事證推翻,於是隨著故事中的人物挖掘事件真相時,也不斷衝擊自己原本的想法。

在可能的真相這個大前提下,卻又充滿許多顛覆的可能性,而每個人的性格或內心敏感,也變得更敏銳鮮明。

這對我這種沒到結論不會輕易相信真相的讀者來說,很勾起我的閱讀慾。
我是那種常常看到一半就知道書的走向跟結局的那種讀者,最近幾部作品,都是先讓你知道真相後,又讓你充滿懷疑,這反而很有趣。

但對於那種一開始就對「自殺」深信不疑的讀者,可能就少了這種懷疑的樂趣存在就是。

在第二部時,那些國中生的言論,已經被忘了他們只是孩子。

我常會思考,現在的國中有這麼有想法嗎?還是日本的國中生不一樣,還是這是少數/多數?

我如果還是國中生時,會有這樣的思維能力嗎?

故事的主角群們是國中生,所以讀者群也應該很適合國中生,那我們的國中生看得懂看得完這部作品嗎?

看完後是否也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呢?

第一部的主角群們,都還是「國中生」,應該說,除了涼子外,第一部的角色描述,都還讓讀者可以感覺到是「國中生」的思維。

國中那個年紀對父母、兄弟、親情、同儕所產生的各種敏感情緒,第一部充分的描述了各個角色的個性、家庭環境、隱藏在外在之後的.....

干我屁事......

其實現在看書沒什麼耐性,就算知道這些「交待」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充分呈現角色性格甚至影響之後故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決定的,但還是覺得花了兩本的篇幅交待這些,有些覺得冗長。

但在第一部的最後,一直平緩前進的時間軸,像是突然加速似的,也或許是因為終於進到整個作品的重點,國中生法庭的成立,前面那些角色個性鋪陳所出現的倦睏感在第一部的最後一掃而空,甚至忍不住緊接著想看第二部。

第二部的主題就在於法庭的成立,從一開始的「選角」,每個「國中生」各自的角色定位,除了一開始主要角色就鮮明的個人特質部分,更精彩的,是那些原本在同儕間並不起眼的角色,隨著法庭進行,也隨之成長,甚至出現許多令人意外的一面。

這部分其實很有「青少年讀物」的感覺,畢竟有一些原本平凡無奇的角色,為了這個法庭,以「大人」的眼光來說,就像故事的前校長(津崎)以及偵探社社長一樣,會感到欣慰及讚賞。

國中生的年紀,應該要有怎樣的想法呢?

在那個年紀,正處於「蛻變」的年紀,在面對生活的轉變或事故時,才會有突然「成長」的契機。

對於故事中的角色們,就算沒有被賦與主要「職位」,也都因為這個法庭,而成長了許多。

突然長大,突然面對這個社會,突然感受到人心的現實,不再天真。

包括野田,原本就存在的見義勇為的一面,在擔任律師助手後,就像是漸漸發光發亮似的,慢慢露出原本的耀眼。

但在這之前,他還是個心理脆弱曾一度想殺掉父母的多感小孩。

##################
第二部的劇情很緊湊,因為在搜證的過程,越來越接近「主張的真實」時,又引發了其他支線,包括無關國中生法庭本身案件的「社會案件」,反而被這些國中生無意間推敲出真實。

第二部很精彩在搜集各自主張的證據時,與證人的角力,還有隱隱藏在事件本身之下的真實,隨著主角們查證的過程,讀者也被引導到大概可以得知事件真相,但又不是那麼確定,因為未到最後,還是有翻盤的可能。

這很有趣,就算讀者已經幾乎可以確認事件的真實性,但因為另一方的強力主張,於是又似乎還存有一些疑慮無法肯定,所以不會讓人有「哦我知道結局了」就喪失驚喜感,更何況還有許多謎團未解答,所以「真相究竟是如何」這疑惑反而一直存在,也讓人更忍不住想一直看下去。

就算讀者是接近作者本身得知許多事件及角色狀況的,也就是說,讀者應該是擁有最多資訊的角色,但在第二部「法庭」裡,讀者還是沒辦法得知真相,於是最後,讀者也只能跟陪審團一樣,藉由律師跟檢察官提出的說明及證據來判斷。

我很喜歡這樣的方式,就算我大概猜得到真相會有幾種可能性,但我也同時否定自己的這些猜測,因為還是有可能會有完全相反的真相存在,第二部讓讀者像是身處這個法庭,同時知道許多證據,是檢察官也是律師角色,但最後還是只能乖乖當個陪審團,隨著故事進入第三部,最後一部,法庭。

因為第二部的搜證,讀者在進入第三部時應該都有自己的「真相」猜想存在,但卻還是有著期待,期待不同於自己猜想的真相出現,或新的證人出現,作者也的確沒有辜負讀者,法庭上的攻防可以用目不睱及來形容,這讓我想到「妹妹的墳墓」裡的法庭,也是最精彩的一段。

在最後這一部,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控方試圖利用被告霸凌的事實,來誘導陪審團他犯下殺人罪的可能,但反過來卻被辯方搶先利用這樣的事實,自行先揭露了被告這樣的惡行,逼被告承認這一些,然後再說但這並不代表就可以證明他殺了人。

就如同被告的父親在社會案件中也惡名昭彰,但這都跟這個法庭的殺人案無關。

跟妹妹的墳墓一樣,基於事實,就算被告的社會形象再怎麼惡劣,沒有犯的罪行就不能強迫定罪,這才是審判的價值及法庭攻防巧妙的地方。

被害人存在,犯行者存在,但跟案件本身無關的,就不能因此作為證明來定罪。

那是另一個案件。

實際上,我們社會上有不少「恐龍法官」的判決,其實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法官基於證據基於提出的事實,所以判多嚴重的罪,甚至不起訴,造成與大眾預期不符合的狀況,回歸法治本身,這些法官的判決說不定才是正確的。

因為不是自己的相關領域,只有片面了解,有時候被告能不能被定罪,在台灣來說,是看檢察官舉證及蒐證的事實來判定,所以與其說是恐龍法官,倒不如說是恐龍檢察官或很強的辯護律師。

我不確定我的理解對不對,但一直沸沸揚揚的司改,撇開某些目的的操弄因素後,似乎也是想修正這樣的狀況。

法庭的攻防部分,在第二部讀者已知及已可猜出的事實中,辯方控方都各自有隱藏的人證,雖然檢方所擁有的「真相」其實是眾所皆知的謊言,但在這樣的攻防中,法庭上揭露的證據證詞中,卻還是有可能因為這樣的謊言而定被告罪。

如何讓陪審團信任自己,成了檢方跟辯方最重要的攻防。
真相,似乎變得不重要?

涼子擔任的檢察官,一開始就是準備輸的了吧。
畢竟她發起這個法庭的目的,是為了揭露真相,但因為身為檢察官,所以她要盡可能的讓被告被定罪,主張自己明明覺得是「謊言」的告發信是「真實」;但另一方面,她也很希望辯方律師能夠反擊她所提出的證據。

大概是一種,雖然知道真相並非站在自己的這一方,但還是不想輸,想要盡全力然後看對手會怎麼應對的情感。

最後,在法庭結束前一天,神田律師坦誠了一切。

最後一天,當晚的真相,曝露在所有人及讀者面前。

跟作者試圖引導讀者猜想的真相差不多,不過又有點不一樣,還是存在意外性的結局。

心理狀態的部分是我沒猜到的。

近幾年看了幾位日本作家的作品,似乎充斥許多青少年霸凌的主題,可見這個議題有多嚴重,然而台灣呢?不知道台灣的教育環境是否也已經存在這樣的現象,而我們的青少年,是否又有被適當的引導至正確的觀念。

我們的社會,是否有正視這樣的問題?

=====================
再來說說我看完書很好奇的部分,書名的部分。

我不清楚所羅門的角色代表的是什麼,只記得小時候有款「所羅門之鑰」的遊戲聽起來很帥氣,上網查了一下所羅門,代表的較貼近書意的應是「智慧」,所以所羅門的偽證這樣的書名,倒是符合本書的許多角色狀況。

有意的,無意的,計謀下的,刻意的,別有所圖的,各種偽證。

雖然整部作品,六本書,想要揭露的,是案件的真相/告發信的真偽。

然而作品卻在第一二部就已經揭露了所有關於真相的資訊。
而在「強化」這個真相或「反駁」這個真相中所取得的所有證詞,讓讀者從一開始就加入了這個法庭的審判,成為了陪審團之一。

明明應該是第三方的全知角度的讀者,卻跟著檢察官跟律師,隨著一個又一個的證詞,反覆詰問自己心中的真相,故事的走向,然後不斷懷疑,不斷獲得證實/破壞,不到最後,不知道結局。

而且不同的讀者,還會有不同的感受。

所羅門的偽證。

14435278_10207626212666666_7978417217829271157_o.jpg

#####################
「我沒看到他殺人」
「我覺得人就是他殺的」

這樣的兩句話,你知道其中的差異嗎?
你是屬於哪種角色呢?

這部作品裡,許多人都是第二句話的角色,而法庭的必要性,就是一種求證,雖然結論還是有可能因為求證過程的缺失,造成錯誤的結果,而這錯誤的結果,反而有可能是符合大眾期望(第二句話),背離了事實的期望。

不管是所羅門的偽證或妹妹的墳墓這兩本書,基於證詞,法官都做出了正確的判決,而這判決都是背離大眾期望的,但卻是「正確的審判」結果。

縱然妹妹的墳墓裡面的審判結果就事件本身是錯誤的,但如同所羅門的偽證裡面,神田律師刻意要被告承認他霸凌同學,一而再再而三的要陪審團知道被告的惡行後,然後再點出一個重點:

霸凌是霸凌,殺人是殺人,現在審判的是殺人案,不是霸凌案。

審判出來的真相,真的是真實嗎?

一開始就知道柏木是自殺,然而卻因為審判,而有可能變成他殺。
縱然所有人都知道那不是真實。

如果審判的結果真的是他殺,不是身處其中的其他人,也就真的會以為是他殺了。

這樣的可能性一直存在,重點已經不是在真相,而是在於辯控雙方各自為了悍衛自己的主張所呈現的攻防。

我想這才是第三部最精彩的地方,讓讀者明明知道真相,卻還是擔心法庭、陪審團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決。

這樣的事件,套用到我們的現實社會,你真的相信任何一個審判是正確的嗎?

你又憑什麼不相信呢?

#####################
現實社會充滿偽證。

因為媒體及網路訊息的普及,各種資訊爆炸性的傳播,對於訊息來源,越來越不被重視或求證,甚至越來越多「聽說」,於是形成網路霸凌,更甚者左右了事件的輿論。

甚至只要有心操弄,媒體就可以讓社會走向他想引導的方向,不再客觀中立,卻還舉著中立公正的大旗。

在這個全民皆是陪審團的社會,你對於訊息,是否有做過必要的求證,還是只是跟著聽說,決定了自己的判斷?

於是積非成是,符合了大眾期待,卻背離了真實。

結合「小謊言」及「妹妹的墳墓」兩本書的特點,小謊言也是每個人都各自說著小小的謊言,妹妹的墳墓則是法庭的攻防最令我印象深刻。

對於人物的刻寫,神田律師甚至野田,都是我很喜歡的角色性格,而且整部作品常以不同的角色視角來看待整個事件,讓讀者可以試圖理解角色性格,雖然部分角色的轉變有些突兀,但都還能接受。

全部六本書,再更深究的話,其實還有關於家暴、霸凌、校園、威權、媒體渲染、輿論操弄....等議題可以探討,

最後,最無解的,是三宅樹理的部分,還有柏木究竟為什麼自殺。
書中有描述,樹理可以推測出是因為被霸凌所以寄出告發信,但淺井為什麼被車撞到的真相,卻有點凌亂沒交待。

而柏木自殺的真相,說穿了也是依神田的證詞,推測出柏木的性格,但他的性格真的如此嗎?

我其實一度希望,故事的最後,會結束在神田就是書名的「所羅門王」,他最後揭露的真相,才是最大的偽證,真實是柏木是被他誘導到死亡的。

不覺得這樣的結局很精彩嗎?

相較最後回到學校的溫暖結局,神田律師其實是個惡意心機智慧都極高的犯罪者,這樣的結局或許還更有魅力。

於是真正被判決釋放的,其實是神田,而不是大出。

這樣的結局,似乎也不錯。

然後結束在惡意的一抹微笑中。
所羅門的偽證。

==========================

同場加映:
讀後感.妹妹的墳墓
讀後感.小謊言

arrow
arrow

    夏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