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維中.東京開學
一直看我文字的朋友都知道,我有兩個作家的書是只要看到就幾乎毫不考慮會買的。
一位是日本的辻仁成,一位則是台灣的張維中
要說有什麼特別的,我不是什麼文學評論者,無法用很漂亮的言詞去稱讚。
之所以會如此喜歡,只不過是一種「對味」的感覺。
這兩位作家的文字,總是能讓我產生共鳴。

比起張維中的小說,我比較喜歡他的散文。
雖然我是從他的『岸上的心』這本小說開始接觸他的書,然而除了這本小說,後來的作品,較能在我腦海留下印象的,卻都是散文。

岸上的心,是我很愛的一本小說,消逝在某人的手中。
自由之丘上的春樹也是,消逝在某人的手上。
我不會很在意書被損壞這種事,可是往往被損壞的,卻是這些我如此重視的書,損壞在我曾如此重視的人的手上。
在重視的人不重視的情況下連書的屍體都找不到了。
於是人的重要性終究會逝去……

以小說來說,作者的個人觀點可以隱藏在角色個性或字句中,加上其故事性,讓人容易引起興趣繼續看下去。
辻仁成跟村上春樹就是這一類我喜歡他們的小說大於散文評析之類的作家。

但以散文來說,就像在聽作者說話,描述他的觀點,這是很主觀的,如果你不認同,無法共鳴,你就不會喜歡。
張維中就是這樣一個作家,看他的文字時,我常會不自覺的點頭認同。甚至覺得如果是我來寫,也會寫出類似的感觸。
但以說故事來說,其實『三明治俱樂部』還是比不上『岸上的心』給我的感動。

就算岸上的心結構較紊亂,就算只是早期的作品,但文字所欲傳達的情感,卻更讓我有感觸。

有些書你看完,會覺得不錯卻也想不起什麼。
有些書你就是會有許多共鳴……

每隔一段時間,我覺得該補給一些書籍時,幾個作家都是我會先查詢的目標,張維中也是其中之一。

我並不是會追著作家跑的讀者,不會時時關注作家的動向,對我而言買書是一種緣分,所以我或許錯過了幾部作品,卻也不會因此而特別去買來看。

近一年,在有空閒看書時,買了一些書,卻都是西方文學類偏多。
然後累積,每本都看了一點,每本都沒看完。

我可以找個空間好好的把書讀完,卻也不想一直讀完。
我希望很隨性的,在我想看書時,隨手就可以抓起一本,看到某個段落,然後放下。

所以我家常常可以看到我隨手丟置的書籍。
不受拘束的,看書是一種隨性的享受,為什麼要有時間壓力?

最近半年許多事壓迫著,加上新工作的忙碌,我常喊著連看書的時間也沒有。
與其說沒有時間看書,倒不如說是沒有好好看這些書的心情

有時候你明明在放空看電視,卻還是嚷著沒時間看書。
明明跑去唱歌打球,卻說著沒時間動筆。
都是心情的問題,沒有什麼事是特別重要,或特別不重要的……

前陣子偶然發現了張維中的網誌,才知道他到東京留學了、新書快出版了。
也才知道,原來我跟他同一天生日。

十年,原來我一直閱讀著的,是跟我同一天生日的人寫的文字。

然而,買了書,我卻還是找不到心情來看。
在張維中的網誌留言時,他卻回我:「這種書,一小時就可以看完吧」

看到這樣的回應,我不禁莞爾。
如果是我,也會回同樣的話吧。

於是馬上把這本書列為第一優先閱讀順序。
雖然說著抽不出時間,可是當我一攤開書時,卻又能迅速的沉迷於文字。
隨手拿了一隻筆,翻開自序,馬上畫了幾道書名號當做標示。

「老學生,新靈魂」:
「究竟是誰規定,什麼年齡就只能做什麼事呢?」

真的很對味啊,我也說過同樣的事呢!

散文這種東西,其實大多數都是作者的自言自語。
就像我現在在做的事情一樣。
看書的同時有許多感受,下筆的此時卻又什麼都不想寫。

我們其實都在自己喜歡的作家文字中,追尋著一絲相似點。
而張維中的文字,總是讓我感到相似點特別多。

一種如果是我的話,也該會有的生活感受,相同的文字筆觸。
一種,讀者自以為是的認同。

我有個缺點,在談論起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會興奮得滔滔不絕。
曾有朋友形容這樣的我:眼睛都發亮了起來
我很想介紹張維中的書,卻又覺得這是要自己去感受的。

其實,哪本書不是要自己去體會呢?這麼說的話,書評不就沒有用了?
那就是我所謂的,跟書的緣分啊……

如同手指劃過書架上一本本書,像是在女人軀體上的游移,恣意盡情且專注;然後停落在一個書名,或一頁封面……

緣分的構成……

人生邁入三十時,你是否還有勇氣去面對改變?
我們常用年紀來安慰一些錯過。
但那都只是藉口。

我說過,時間的流逝不會讓你變老;真正讓你變老的,是你的心。

張維中,東京開學。
希望我們都還有改變生活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夏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